帮扶薄弱学校,既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
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03:40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本文转自:海口日报

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能力,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获得优质教育,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。

当下,部分偏远地区薄弱学校惯于在硬件设施上“做加法”,通常只是简单利用帮扶资金改善硬件设施,未将科学的教学理念全面融入全校管理体系。这种方式仅能为薄弱学校提供短暂的外在支持,却不能最大化发挥政策效用,难以实现教育质量的长效提升。

教育帮扶的核心,在于推动薄弱学校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相关部门要在加大“输血”力度的同时,更加注重培养学校自身的“造血”能力,不仅增强“硬基础”,更要提升“软实力”,建立可持续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,逐步摆脱薄弱状态,切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
师资团队建设,是薄弱学校发展的“强劲羽翼”。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对本地教师的“传帮带”作用,积极组织教研分享活动,让本地教师更直观地深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,有效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。

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,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。相关部门在帮扶薄弱学校的过程中,要努力推动薄弱学校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。通过提升学校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,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,做好学校内部治理工作,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,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我们要以“输血”为最初起点,以“造血”为长远目标,帮助薄弱学校建立起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能力,实现学校全面发展,让每一个孩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。

□曾昭娴